2010年6月9日 星期三

奶水裡的飲食文化

奶水裡的飲食文化
文化的接續確是母子相連,讓人體會到生命演化的規律是如此美妙!

撰文╱曾志朗


文化是一種生活的規範,也是個人行為的社會性表現,因此一個人的某種行為方式,如果符合社會文化面的期待,則顯得自然安適;相反的,如果和社會的期待有落差,則一舉一動都會引來旁人注目,甚至是帶有攻擊意味的「白眼」!所以,文化一詞雖然是個抽象的概念,但對個人的生活卻有著非常實質的效應。

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是20年前我剛從美國回到台灣定居,到處可見騎著摩托車的騎士在來往車陣中搶道疾行,實在非常危險。那時候政府還沒有立法規定要戴安全帽,所有騎士的頭上毫無保護,在車群裡鑽來鑽去,偶爾看到有一兩位騎士戴了安全帽,總是帶著興味研究那安全帽的樣式,感到那「打扮」很炫、很酷,有點鶴立雞群的獨特味道。等到政府立法強制戴安全帽也嚴格執法後,慢慢的,戴上各式各樣安全帽的騎士多了起來,蔚為一種風氣,再看到一兩位騎士不戴安全帽,反倒不習慣了。這就是北部人到南部看見好多人不戴安全帽的感覺。這個現象反映出文化的影響力是很大的,特定行為模式一旦形成,就變成個人根深柢固的習性,總是自動自發且不由自主地對特定環境做出反應,如果不做,則渾身不自在。

文化深入人心,並操控著日常行為的現象,我們感受最深的當屬飲食文化中對某特定口味的嗜食習慣。剛到國外,對不同風味的異國美食感覺很新鮮,但幾餐下來,就開始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,滿桌的自助餐點怎麼都不對胃口,再勉強挨幾頓,便忍不住到處尋找中國餐館。大多數曾經到歐美國家旅遊的人都會有相同的經驗,更甭提思鄉心切的留學生,想的都是哪條巷子、哪個街口的小吃。有些人更是三餐不聞米飯香,怎麼吃都覺得沒吃飽!所以出國旅遊,雖然旅行社安排了餐餐異國口味的美食,但皮箱裡卻塞滿了家鄉口味的泡麵,不是為了省錢,而是讓口舌重溫家鄉的味道。

我有一位朋友是湖南老鄉,出門身上一定帶一小袋辣椒末,每一餐總是抓一點灑在菜飯裡,很滿足的享受著,我也放了一點在碗內,辣得我眼淚鼻水不停,每一道菜都只有一個味道,就是辣!另一位朋友更絕,總是帶著一小罐鎮江醋,也是每一道菜都淋上一些,都說好吃,我當然也如法泡製一番,但每道菜也都只有一個味兒,醋酸!

吃不得辣的人總是無法免俗問嗜辣如命的人相同問題:「你怎麼能吃那麼辣?什麼時候學會吃辣椒的?」我一邊擤著鼻子,好奇問這位湖南朋友。他眨眨眼,毫不思索就說:「我們湖南人,在媽媽的肚子裡就開始學吃辣了!」這個回答看似平常,也有點玩笑味兒,卻充滿了科學的意含。難道一般我們認為在後天社會化過程中才可能學到的文化習性,竟然可以在媽媽子宮內就養成了嗎?

我覺得這是個很有趣的問題,也一直放在心裡。很巧的,不久以前,接到國際心理科學學會的預告,將在今年5月舉辦的年會上,邀請一位非常優秀的生物心理學家孟妮拉(JulieMennella)博士擔任主題演講者,孟妮拉10年來做的一系列研究,就證實了奶水文化傳遞機制。

孟妮拉在10幾年前芝加哥大學的博士論文就以非常嚴謹的動物實驗,證實了哺乳類雌性動物的羊水若滲有某些特定的口味,出生後的小動物便會產生趨向那個特定口味的偏食行為。她進一步的實驗又證實了同樣的偏食行為,也會透過吸取雌性動物的奶水而建立起來。接著,她再以人類為實驗對象,也證實了小嬰兒不但從媽媽的哺乳行為中,吸取了維護生命的奶水,更從奶水中傳承了媽媽的飲食偏好!這個結果很有意義,因為文化的接續確是母子相連,讓人體會到生命演化的規律是如此的美妙!所以這篇論文一發表,就得到美國國家研究服務獎(National Research Service Award),而因為這個研究結果,也啟動了一系列和飲食習慣及食物成癮的前瞻性研究,對嬰兒食品產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